PPP融资现状:银行放贷谨慎,专项债、证券化乏力
2019-04-08

经历过两轮整顿后的PPP项目融资,目前依旧处于融资较为困难的阶段。

“如果包括政府提供可行性缺口补助的项目,那么大约60%以上的项目属于政府付费类项目。”4月23日,中资投资咨询(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英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银行在考察项目时,首先会考虑政府的财政实力,而目前地方政府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都比较高,并且对于PPP项目的政府付费责任是否属于政府隐性债务,目前看法并不一致,银行的态度较为谨慎,融资环境一时半会儿不会有太大的好转。”

2014年、2015年间,国务院、财政部、发改委接连发文力推PPP模式,各地加速上马PPP项目,在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加持下,在短短数年间成为全球最大的PPP市场。财政部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信息显示,截至2019年1月31日,全国共有入库项目8787个,入库项目金额达到13.28万亿元。

不过,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PPP项目中的政府付费类项目占比过高,可行性缺口补助类项目某种程度上也是政府付费项目,导致财政支付压力过大,成为隐患。过去两年里,财政部先后发布《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财办金〔2017〕92号文)和《财政部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财金〔2019〕10号)等文件,这些文件成为约束PPP乱象的重磅文件。

“在经过前两年的整顿后,PPP项目正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未来PPP融资可能会有边际好转。”4月23日,西南某大型国企PPP业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过整顿,入库项目质量有所提高,符合银行要求的项目可能会越来越多,且PPP项目较原来有所减少,加上目前资金成本有所下行,融资环境会比之前好一些。”(市场开发部 周捷供稿)

转载自:https://mp.weixin.qq.com/s/gp4Acp3h75f3s-agbAFIw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