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四年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规范”将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政策关注点也将从落地率转向规范性,宁愿放慢脚步也要规范透明,这是11月1日在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透露出的明确信号。《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财政部将强化10%的财政支出红线,重点警惕明股实债等风险。与此同时,财政部还将启动全国PPP入库项目的一轮大筛查,坚决清理筛查不规范项目。
1日,在财政部PPP中心和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PPP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史耀斌表示,经过四年努力,我国PPP改革取得了预期成果,建立了“五位一体”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个统一的PPP大市场,落地了一大批支持转型发展和民生保障项目。PPP改革促进了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业态的创新,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统筹政府和市场两个资源方面,进行了先行先试的探索。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已进入开发阶段的项目达6778个,总投资约10.1万亿元,其中已落地项目2388个,投资额约4.1万亿元。我国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PPP市场。
在财政部金融司司长、PPP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毅看来,地方政府、社会资本、中介组织、配套政策四个方面都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需要给予足够重视。例如,地方政府方面,过于重视融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而轻视长效机制的塑造;过于重视短期投资效果,而轻视长期风险防范等,社会资本方面,注重短期利益而轻视长期运营。
下一步,对PPP项目库的筛查清理也将成为政策的着力点。史耀斌指出,防止将商业项目和纯工程项目包装成PPP项目进行融资,坚决剔除不规范项目。
在清理项目库的同时,财政部还将积极鼓励支持好的、规范运作的项目。“我们正在研究提高奖补力度,重点落实精准扶贫任务目标,对连片贫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PPP项目给予更多的倾斜。”王毅说。
目前对全国入库项目的筛查已经做好了启动准备,财政部很快会发文推进。业内专家认为,当前,我国PPP发展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泛化、异化、企业杠杆率过高这三大风险隐患。在顶层设计和政策体系的引导下,今后PPP发展的重点也将从数量规模的扩张转向提质增效,更加透明公平可持续。(市场开发部 周捷供稿)
转载自:http://www.bridata.com/front/article/detail?id=1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