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财政部联合发改委、央行和银监会祭出《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下称“463号文”)。“对信托公司的政信合作项目来说,这无异于灭顶之灾。政信信托的路基本是被堵死了,新年这几天我都在加班,有一些项目要改走政证合作的渠道。”信托行业资深律师余红征说。
这意味着,2012年成为信托公司新宠的政信信托或将再度走向沉寂。
再遭管控
2012年,在稳增长的背景下,信托公司政信合作项目成为新宠。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当年二季度末,政信合作余额猛增744亿,达到3254亿元,占比上升至5.88%,结束了连续7个季度下降的趋势。与2011年同期相比较,2012年三季度政信合作规模增长1115.14亿元。
在此背景下,463号文一经发布,立即引来信托业内的震动。
463号文规定,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共租赁住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不得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或间接融资。
“这意味着,在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业务上,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均出局。看来要通过债券市场、交易商协会债务融资工具、银行理财、券商资管这些正统渠道和主力金融机构来融资了。可能是中央觉得和信托等相比,这些机构对风险把控的能力更强一些。”余红征说。
事实上,决策层对政信信托的态度变化此前已有端倪。
2012年11月,即有消息称,部分信托公司已经接到银监会通知,停止部分政信合作产品,主要包括平台贷类、基础建设类型、资金池类项目;而在三个月前的8月16日,银监会也曾“窗口指导”政信信托。
值得一提的是,463号文还规定,地方政府严禁直接或间接吸收公众资金违规集资,明确指出不得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其他个人进行摊派集资或组织购买理财、信托产品。
几经起跌
实际上,这已不是政信信托第一次被严打。
2008年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启动后,信托公司开始寻求与地方政府在基础建设项目上合作,此后这类业务规模迅速膨胀。
2009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监管趋严,监管部门要求信托公司控制政信合作的增量业务,重点开展存量业务清理,政信合作规模持续缩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政信合作余额从2010年二季度末的3816亿元降至2012年一季度的2510亿元,占比从12.91%骤降至4.74%。但从2012年上半年开始,政信信托再度回暖。
不仅规模上升,合作项目也在往下延展。“原来信托公司只会选择与一二级省市地方融资平台合作,但是2012年以来,这种合作越来越向五六级市场扩展,特别是一些相对发达的区县级,基本上只要地方政府有合适的项目,一般都可以发信托计划。”长期致力于研究地方融资问题的北京大岳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表示。
一家大型信托公司经理表示,2012年他一直驻扎在江苏,远离北京的公司总部。据其介绍,2012年一共做完了3个项目,均是政信合作类,集中在上半年完成。据悉,包括中信、天津、长安、中铁、平安等信托公司均纷纷发行数百亿政信产品。
地方政府缺钱,是政信合作项目得以增长的主要原因。“按照以前的发展模式,当地政府不需要融资,但现在中央要求地方政府将一些过剩产能搬迁,同时要搞绿化。这些都需要钱,但新产业还在孵化期,没有培养出来,不能创造收入。同时,由于分税制,地方政府没有多少钱在手里,银行贷款又停掉了。房地产市场不好,土地又卖不出去。让他们怎么办?”上述信托经理说。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2013年要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需要继续扩大,同比增速可能超过16%,地方政府或有新一轮投资冲动。在此背景下,缺钱的地方政府是否真能轻言对政信信托的放弃?不少市场人士就担心会有一些变形的手法出现。
不过,余红征说,和以往的回暖不同,此次是四部委联合出台文件,明确点名信托,基本上堵死了政信信托的变形之路。
[转载于:http://www.dyxtw.com/news/201301058638.html]